志求三友 心美四君:彭利铭及其书法艺术--书画收藏--人民网
人民网>>书画收藏

志求三友 心美四君:彭利铭及其书法艺术

张海

2013年01月06日09:53    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    手机看新闻

  志求三友养吾浩气,心美四君共彼华光。(楷书)

  彭利铭

  苍松托清露,白水壮波涛。明月祥云护,心怀玉宇高。(草书)

  彭利铭

  日前,彭利铭送来他新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作品集,读过令人欣慰,促人思考。

  彭利铭三十余载研学书法,今天将成果汇集成册,值得祝贺。这些作品中,有不少他有感而发所撰写的诗、联。诗言志,书达意,书法与诗、联相互辉映,相得益彰。特别是作品集中诗、书、画、联合璧的几件作品,虽不多,但很抢眼,这在过去本不足为奇,而至今日,年轻书家中有此综合能力者,为数不多,在当今书坛,值得提倡。此外,作品中有不少大尺幅巨制,除他擅长的行草之外,还有不少楷书作品,足以证明其勤奋刻苦,自然让人欣慰。让我思考的则是,作为各级书法创作组织者,对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应该如何去关爱、引导、扶持和举荐。因为推新人、展新作、树新风,关系到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记得1986年“河南中青年书家十五人‘墨海弄潮’展”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后,经谢冰岩介绍,彭利铭受单位之托邀我和王澄、周俊杰、李刚田、陈国桢等相聚一堂。自那以后我们便有了一些书信往来,20多年来彼此联系始终未断。时光如梭,当年的小伙子如今也已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了,但他还是那样热情,那样乐于助人、诚实可信,且日渐成熟。

  彭利铭的创作素以行草为主,而我想先说说他的楷书。彭利铭少时曾跟随中央文史馆诸多前辈学书,从颜体入手,习行草后就很少涉足。后来,刘炳森曾叮嘱他一定不要丢掉楷书的研习。此后他始终坚持摹写各种风格的唐楷,有时也读一读魏碑。彭利铭近几年所书的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桃花源记》、《滕王阁序》等中楷长卷和《道德经》、《岳阳楼记》等大楷作品乃至《陋室铭》等榜书,都以颜书的端庄、阔大、伟岸为基调,有多宝塔之气象章法,也存勤礼碑之用笔结构,雄健中见灵动。他在继承优秀书法传统的基础上,注入了当今的审美意趣和自己的艺术理念,在书法创作中既守古人成法,也有个性表现,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思想、有追求、有见地的青年书家。

  彭利铭的行草书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时代气息,大开大合中追求布局的欹侧多姿,纵横跌宕中寻求用笔的凝练浑厚,笔酣墨畅、痛快淋漓。刘熙载《艺概》云:“书,如也,如其学,如其才,如其志,总之曰如其人而已”。 彭利铭的行草书正如此释。他以行草为载体,宣泄情感,展现着昂扬的精神风貌。点划飞动中见笔情墨趣,结体多变上求章法生动,线条行进中现自然流畅。在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把握上,彭利铭有其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,长短大小、阔狭疏密、粗细浓淡,自然和谐,富有变化,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,诠释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思想境界。

  在彭利铭的求艺感言中,他这样写道:“字要载道,方称之为学问。”一个有思想、有志向的书家,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书艺,就必须在勤学苦练内功的基础上,广泛吸取多方营养和各姊妹艺术之精华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书读多了,又能融会贯通,字就自然会有书卷之气;而生活积累丰富了,就会不断找到创作灵感。这是他感悟出的道理,也是其成功所在。

  我想,彭利铭之所以能博观约取,展现出驾驭笔墨、把握巨制的能力,与他数十年来从事书画评论和美术理论研究也是密不可分的,他将积累沉淀的美术概念和美术构成带入了行草书创作之中,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独特个性、自然而不可复制的笔墨线条情趣,使作品整体活泼,张弛有度,变幻有据,繁而不乱,简而不空。

  如今,彭利铭可谓硕果累累,我还是希望他保持那份对于生活与他人的热情与坦诚,因为艺术创作既需要十分的投入,也需要十分的冷静。投入才有激情,冷静才会客观地认识自己、认识他人、认识社会、认识传统,从而随着岁月和阅历的积累,逐渐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。

  (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)

(责任编辑:赫英海、鲁婧)


24小时排行 | 新闻频道留言热帖